Browsing: Science

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紧接着便突然出现40℃高热,还有畏寒、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过深圳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医生诊断,小秀被确诊为急性肾盂肾炎,并且已经出现菌血症。所幸,经过及时的抗感染治疗,小秀很快体温下降,好转出院了。 经过问诊,医生判断小秀是因为打麻将憋尿长达数小时导致的尿路感染。女性容易出现尿路感染,长时间憋尿则是其常见原因。 何为女性尿路感染? 女性尿路感染是指发生于女性,由病原微生物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炎症。是困扰女性的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大约每年10女性中就有1个女性会发生一次尿路感染。 为什么尿路感染在女性中多发? 这是由于相对男性,女性有着不同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活动。 ①女性尿道短而宽直,尿道口距离肛门及阴道等部位较近,细菌容易逆行感染; ②在性生活、长时间憋尿等诱因下,细菌容易进入尿道内造成尿路感染的发生; ③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阴道黏膜萎缩牵拉,可造成尿道闭合性下降,从而易发生尿路感染。 如何自我识别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当自己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下腹部疼痛就需警惕尿路感染的发生,尤其是当合并出现高热、畏寒、寒战、恶心、呕吐、腰痛等全身症状时更需注意尿路感染的发生。 出现尿路感染需要完善哪些检查? 常规化验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尿常规,基本可以诊断尿路感染。对于尿路感染发生发作,病情反复发作,需针对性完善尿培养、血培养、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相关高危因素筛查。 发生尿路感染如何治疗及预防? ①去除诱因:去除诱发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如解除因结石等因素所致尿路梗阻,恢复尿道正常生理功能。若存在不可去除的高危因素,也应积极控制,如控制好糖尿病、管理好慢性肝肾疾病等慢性基础疾病。 ②一般治疗:保持好阴道、尿道等部位清洁,贴身内裤勤换勤洗;改善排便习惯,大便后擦拭应从前往后;性生活后可进行一次排尿。多饮水、勤排尿,勿憋尿!勿憋尿!勿憋尿! ③病原学针对治疗:根据尿路感染的部位及类型,针对性予足疗程的抗菌药物治疗。病轻者可选择门诊治疗,病重或门诊治疗效果欠佳者建议住院治疗。 深圳市人民医院医生也提醒大家,若出现排尿不适症状可及时咨询医生,不要随意乱吃药,以免耽误病情诊治。 来源:sznews.com

对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讲,手机的频繁使用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近期,日本神户大学和国立健康与营养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在国际《儿童》杂志发表的一项纵向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手机可影响儿童心肺功能健康。 研究小组以日本175名平均年龄9.5岁的儿童(49.7%为女孩)为对象,分别在最初和两年后进行20米穿梭跑测试,作为心肺健康的评价指标,分析和研究屏幕时间的不同组成(手机使用、电视/视频观看和视频游戏)对9-12岁儿童心肺健康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手机使用上得分“高”的儿童,在心肺健康变化中被归类为“好”的概率明显降低。研究人员认为,限制儿童过度使用手机,或为确保儿童心肺功能和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 来源:sznews.com

德国科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复合体阻止了人类细胞、小鼠和线虫中基因组损伤的修复。他们还首次使用药剂成功抑制了这种复合体。相关论文发表在23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抑制体细胞中所谓的DREAM复合体时,各种修复机制就会启动,使这些细胞对各种DNA损伤具有极强的适应力、复原力或修复力。新发现首次使人们能够针对衰老和癌症发展的原因来改善人体细胞中的DNA修复。尽管如此,在这些结果被转化为人类患者的新疗法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DNA损伤会导致衰老和疾病,而DNA修复对于人类基因组的稳定和细胞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人类的遗传物质代代相传,是因为生殖细胞中高度精确的DNA修复机制在发挥作用,这能确保遗传物质中只有极少的变化传递给后代。得益于DNA修复,人类基因组已经由祖先遗传至今20万年。 有时,婴儿出生时DNA修复系统有缺陷,使他们衰老得更快,并在儿童时期就患上典型的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神经退化和动脉硬化。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患癌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这些都是DNA损伤没有得到适当修复的后果。 研究团队探索了为什么体细胞没有与生殖细胞相同的修复机制。在对线虫的实验中,他们发现DREAM复合体限制了体内细胞中DNA修复机制的数量。然而,生殖细胞没有DREAM复合体。因此,它们自然会产生大量的DNA修复机制。在对人类细胞进一步实验(细胞培养)中,研究人员发现,DREAM复合体在人类细胞中以同样的方式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人类细胞在治疗后对DNA损伤的适应力、复原力或修复力要强得多。用DREAM复合体抑制剂治疗视网膜退化小鼠也显示出惊人的效果:小鼠视网膜中的DNA得到修复,眼睛功能得以保留。 研究人员称,针对并改善新发现的DNA修复主调控因子的疗法可以降低患癌症风险。此外,由于细胞只有在基因组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功能,因此还将降低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的风险。 Source: People’s Daily

从奈飞热播的纪录片《神奇真菌》,到探索使用致幻蘑菇中发现的化合物治疗抑郁症,“蘑菇”热潮正在蓬勃兴起。最近,全球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从蘑菇身上挖掘更大潜力。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介绍,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低调”的塑造者。它们与树木等植物共生,树木生长时它们释放养分,树木枯死时它们可将其分解。人类食用的蘑菇就是大型真菌的子实体。但是大部分的生物体,即它的菌丝体,以丝状物和垫子的形式生长在表面之下。 现在,菌丝体,即蘑菇根部结构的一部分,已成为各大公司瞩目的焦点。根据研究公司IMARC集团的数据,到2028年,菌丝体行业的财务估价将达到904亿美元,高于2022年的630亿美元。 蘑菇皮革成为时尚界新宠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时尚界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它们要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还要遵守不断变化的环境法规。 在美国旧金山,生物材料公司MycoWorks正在培养菌丝体,以生产一种名为Reishi的皮革替代品。使用这种材料,菌丝体可被制成从帽子到钱包、手袋和碗等物品。 MycoWorks称,菌丝体培养的Reishi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材料,也是第一种不使用塑料作为核心成分的皮革替代品。它使用3种有机材料制成,即水、木屑和菌丝体,因此生产过程碳排放量很低。通过培养,菌丝体长成了一块大砖,它的顶层看起来像一张动物皮革,当被剥下来后,它可像皮革一样被鞣制或着色。 该皮革尤其受到奢侈品行业的青睐。MycoWorks已经帮助爱马仕生产了一款部分由其菌丝体制成的手袋。MycoWorks还与通用汽车合作,探索在汽车内饰中应用菌丝体。 菌丝体“化身”鲜味蛋白质 菌丝体在食品和饮料领域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作为肉类替代品、无动物乳制品等的高蛋白成分正在赢得发展好势头。 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博斯克食品公司筹集了300万美元,用于开发基于菌丝体的鸡肉、猪肉和培根替代品。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伊莎贝拉·伊格莱西亚斯—穆萨奇奥表示,他们“几天之内”就能在发酵容器中培育出菌丝体,从而实现室内和城市养殖。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扩大生产,还能卖出与动物肉类等同的价格。 博斯克公司的菌丝体带有一丝鲜香的味道。此外,它还添加了一系列香料。虽然博斯克的产品尚未上市,但基于菌丝体的汉堡已在美国上市,欧盟今年早些时候也批准了一种菌丝体基食物。 穆萨奇奥认为,菌丝体是素食食品的未来。以植物为基础的替代品的一些问题是,大豆和豌豆分离蛋白本身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味道,很多人对此感到不适。而菌丝体可作为一块空白“画布”,能让人们创造出渴望的美味食谱。 隔热材料可生物降解 菌丝体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建筑材料,它正是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技术和生物制造公司Biohm的关注点。 Biohm设计总监奥克萨娜·邦达尔解释说,该公司专注于解决全球挑战,而对地球和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就是建筑业。他们深入研究了废物流、材料类型和建筑结构,其中最多的商品之一是隔热材料。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Biohm正在通过将食品废弃物和木屑喂给菌丝,来制造建筑行业产品,如隔热板。当菌丝生长几个星期后,Biohm就将其收获并干燥,然后把它压成砖状的面板,这些材料可作为市面上流行的塑料材料的替代品。 这种产品的优点在于,它可再制造,能分解成原料,还能安全堆肥,酸碱度中性,100%纯天然。 Biohm公司目前正在与跨国公司进行谈判,将其产品推向全球市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其菌丝体隔热材料将被安装在英国和欧盟各国的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本报记者…

脑卒中,民间俗称叫“中风”,是由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的。有些人认为,发生了脑卒中,应当让患者多卧床静养,少活动。殊不知,这种完全静养可能会影响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甚至出现肌肉萎缩或者关节僵硬。及时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那么,“中风”的康复时机如何把握,又要进行哪些康复呢? 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卒中致残率 脑“中风”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大类。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该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很多患者得了脑卒中,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了,可是常常遗留一些功能障碍,比如说话不清楚,吃饭、喝水反复呛咳,走路不利索等。这时候,及时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就尤为必要了。 大量研究证明,脑卒中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办法。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障碍,改善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最终争取能够在家庭内生活,减少家属的看护负担,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争取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轻型患者72小时内就可做康复 脑卒中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一般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什么是病情稳定呢?就是指体温、血压、心率等这些生命体征稳定了,症状和体征也不再进展了。有一些轻型的脑卒中患者,发病72小时内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大多数患者在两周之内可以进行,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则需要延缓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患者开始康复治疗的具体时间,建议和经治医生沟通确定。 需要提醒的是,康复治疗同时仍然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脑卒中后二级预防药物、缓解痉挛改善认知功能等治疗功能障碍的药物和控制并发症的药物等。随意停药,可能造成病情控制不佳,甚至导致卒中再发。 康复项目选择因人而异 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对脑卒中直接引起的功能障碍的治疗和脑卒中并发症的治疗。不同患者疾病出现的位置不同,遗留的功能障碍也不同,因而具体的康复治疗项目是因人而异的。 一般而言,主要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尿便排泄障碍、心肺功能障碍等。康复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康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具体的康复措施包括两肢位摆放、诱发肢体活动、进行坐立位平衡训练、语言训练、吞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此外,中医针灸和按摩治疗对脑梗死后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近些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脑卒中后主要并发症有骨质疏松、肩痛、肩手综合征、压疮、肺部感染、体位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逐渐抬高床头坐起、协助患者翻身、排痰、应用弹力袜和肩吊带等都是常见的预防措施,并发症严重的病人还需要药物治疗,甚至需要暂停康复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康复治疗不单是医护人员的事情,需要患者本人、家属和看护者、康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共同参与,尤其鼓励患者和看护者参与其中,了解康复治疗的目的,配合康复治疗方案,争取最好的康复效果。 康复治疗可分三级进行 我们国家倡导的是“三级康复网”。一级康复是指在急诊或神经内科进行的早期康复治疗。前面提到,有些轻症病人在发病72小时以后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这时候患者还在急性期病房,可以从床旁康复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离床的康复训练。经过急性期病房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有些病人恢复较好,没有后遗症,或者症状很轻,给予一定的出院指导即可直接回家;仍然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的病人,需要转入康复机构进行治疗。 二级康复是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大多数二、三级医院都设置有康复科室,每个地区还设有专门的康复中心。患者从急性期病房出院后,可以及时联系康复病房进行康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康复治疗后,根据患者的康复效果,确定是否进入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是指在社区或家庭内进行的康复治疗。现在很多社区都设有康复设施,患者可以每周几次到社区内进行康复锻炼,接受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也可在家庭内根据康复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家庭支持和改造,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这些措施预防卒中再发 脑卒中后一定要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按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监测血压、血糖,还应该每隔1-3个月到医院复诊,检查各项指标控制的结果,和使用药物的副作用情况。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要注意空腹和餐后血糖都要测,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7%以下,部分患者要控制在6.5%以下。除了以上常说的“三高”以外,还有一种危险因素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那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睡着之后,鼾声如雷,打鼾的过程中会出现突然“不喘气儿”了,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打鼾。这就是典型的“睡眠呼吸暂停”了。它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这样的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接受医生专业的建议,有些病人可能还需要佩戴呼吸机等治疗。 来源:sznews.com

春天,正是吃笋的好时候。中国人吃笋历史很长,《诗经》中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之句,说的是以嫩笋嫩蒲下酒的故事。 白居易、苏东坡爱吃春笋 唐朝诗人白居易爱吃春笋,至于怎么吃,他颇有心得:将笋放到蒸米的锅中与米饭一起蒸熟,让春笋的清香与米饭融为一体。吃过笋后,白居易还劝朋友:“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这么好的人间美味,吃的时候不要犹豫,晚了可就吃不上了啊。 《新唐书》里还记载,唐朝时有个叫“司竹监”的官署,专门负责皇宫之内的竹、苇种植养护以及供给帘篚之类的竹制物品。不过,他们还有一个职责,那就是每年的产笋时节为皇宫后厨供给鲜笋,以供皇室贵族享用。看来,在唐朝,喜欢吃笋的人可远不止白居易啊。 为了能够时常吃上鲜笋,古人也是想尽办法。宋代有个叫作赞宁的僧人,专门编著了一部《笋谱》,里面记载了一个“生藏法”:即用大陶缸将新笋扣住,并以湿泥封住缸沿缝隙,通过隔绝日光与暖风,可以延缓笋头的生长期。等到鲜笋生长时节过了,人们依然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鲜笋。 宋代大文豪苏轼是个著名的“吃货”,被贬黄州时,他曾写过一篇《猪肉颂》,记载了猪肉的烹饪之法。相信在春天炖肉时,苏轼一定会加入春笋。苏轼本就觉得吃春笋是一件人生乐事,有一年春游时,他看到春耕的人们以芹菜和春笋就米饭,不由感慨:“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刚到黄州时,便记录了他居住的寓所周围的环境,而且还乐观地提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长江环抱着城郭便知道这地方盛产鱼鲜,周围的群山之中竹林遍布,仿佛站着便能闻到阵阵笋香。 黄庭坚、陆游喜食苦笋 在众多笋之中,苏轼一定会喜欢苦笋的。苦笋初入口时会让人感到苦涩,可下肚之后再回味时,却让人体会到浓浓的甘甜。苏轼的故乡四川产的苦笋非常有名,诗人黄庭坚曾被贬到四川,他便爱上了苦笋,而且专门写了一篇《苦笋赋》,在开篇还开门见山的自注道:“余酷嗜苦笋。”他还赞叹苦笋脆爽可口,微苦却有滋味,温润细密,多吃也于身体无害。 苦笋与鲥鱼搭配还是一道人间美味。北宋词人贺铸曾经客居苏州,后来又前往京城谋职,他便十分想念江南的苦笋鲥鱼:“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他回忆当年在江南时,阳春三月游览着九曲池畔的美景,那时,细嫩的柳条随风飘扬,人们吃着鲜美的苦笋鲥鱼,这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梦里江南呀! 陆游也爱吃苦笋,而且特意为苦笋写过诗:“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藜和藿都是春天的野菜,古人常常用了指代粗茶淡饭,陆游说,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原来是那像婴儿般洁白的笋子呀。 想来明代的吴承恩老师也一定是喜欢吃笋的,因为在《西游记》里,便出现了很多次笋的身影。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也喜欢吃泡辣笋。在辣椒还没有传入我国的时候,古人们便用姜泡辣笋。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在唐太宗办的宴会上,就有一道“姜辣笋”。此外,笋因为味道鲜美,还是熬汤的好食材,比如,《红楼梦》中便提到过“酸笋鸡皮汤”和“火腿鲜笋汤”。 李渔、张岱、袁枚各有各的吃法 对于吃笋,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颇有心得,他在《闲情偶遇》里提到过:“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能满足这样条件的素菜真不多,笋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毫不掩饰地赞美道:“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 绍兴破塘的笋也很有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在绍兴城南曾有一座“天镜园”,园内湖泊与外界水路相通,每年春天,挖掘破塘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借道经过。张岱任采笋人来往自由,于是,每次满载而归的采笋人都投桃报李,总会选一只最好的大笋送给张岱。采笋人赠笋的方式颇为新奇:经过天镜园时并不多做停留,而是把大笋向水面一扔,高喊一声“捞笋”后即划桨轻弛。园丁听到招呼声,便划小船而出,此时采笋人多半不见了踪影,园丁只得将漂在湖面的大笋捞回。 张岱形容破塘笋形如象牙,如雪般白,像花藕般嫩,像蔗糖般甜。他认为好的笋子,只需要使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直接煮熟就好吃到“无以言表”。不过,每回吃笋的时候,张岱还是心中有愧:自己并没有付出什么劳动,却吃到了如此的鲜美的春笋,实在是惭愧。 和张岱的白煮笋不同,清代知名“吃货”袁枚老师吃笋的讲究可不少。袁枚老师大概不太喜欢吃白煮笋,他觉得笋既可以搭配荤菜,也可以搭配素菜,而且还提出了注意事项:“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不然,笋的鲜味就被破坏了。笋可以当作配料,比如制作鸡丁或者段鳝时候,可以加入笋丁或鲜笋。单独吃笋,花样也多,比如可以“取鲜笋加盐煮熟,上篮烘之”,制作成为笋脯。此外,袁枚老师还提到过一种“人参笋”,即将细笋制作如人参形,再加上蜜水的吃法。这种吃法在当时的扬州颇为流行,价格不菲。 杜甫大概不爱吃笋 不过话说回来,竹子性喜暖,在中国南方长势喜人,可要到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其长势便大打折扣。三国时期的《笑林》里有个“汉人煮箦”的段子,说的是汉中地区有个人到吴地去,吴人用笋来招待他。他不认识,这个吴人模糊地解释说:“这是竹子。” 汉人觉得竹笋味道鲜美,回家后便拿着家中的竹席去煮,却怎么也煮不烂。于是他对妻子抱怨道:“吴人真狡猾啊,竟这么欺骗我。”这当然只是个夸张的故事,但也说明: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北方部分地区并没有广阔的竹林分布,不少人还真不能时常吃上笋。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本就是不爱吃笋的,比如杜甫是一位资深爱竹人士,他还写过一首《咏春笋》:“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春笋生满竹林,柴门和小路都被挡住了。即便如此,对那些踏着新笋来看竹林的人,杜甫也生气地不欢迎他们。想必如此爱护竹林的杜甫,一定是不愿意吃笋的。…

来自古巴的佩德罗(Pedro Antonio Valdes Sosa)教授在成都生活了近八年,不仅融入了成都的生活,还体验并见证了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在变,但传统不变,对于佩德罗教授来说,最浓的年味儿就是人情味。 “春节这段时间之所以特别, 是因为我们可以放松一下。”佩德罗教授说到。春节不仅意味着放缓紧张的工作节奏,也是与亲朋好友联络交流的好机会。 “快来吧,现在可以了”,佩德罗教授热情邀请朋友们来成都,“我都已经开始为他们的到来做准备了”。 《新时代 我在中国》系列视频聚焦在华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讲述他们在新时代中国的体会、感受和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

华盛顿 — 在当今世界众多的汉学家(中国研究者)当中,意大利学者弗兰切斯科·郗士(Francesco Sisci)比较特殊。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第一位外国研究生。从2004年起他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与意大利交流项目的组织协调人。在郗士博士看来,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美国、西方国家缺乏对中国的信任。. 从很多意义上说,作为一个以中国研究为业的人,弗兰切斯科·郗士的教育背景和履历都是不同寻常的。他跟中国官方、中共中央党校有长期打交道的经验。他也当过新闻记者,采访过中国领导人江泽民,也在2016年采访过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那是教宗方济各就中国问题首次接受媒体专访。教宗方济各在采访中督促世人不要害怕中国的崛起。 在中国留学之后,他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早期墨家思想和政治言说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of Thought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Early Mohis),并以此获得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古典语文学与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他的特殊经历背景,郗士可谓中共所说的外国友好友人士。然而,郗士日前发表文章,标题是,“世人还能再信任中国吗?” 郗士为什么要提出这样敏感和尖锐的问题?西方国家、美国对中国失去信任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失去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信任,失去世人的信任,中国会有什么问题?当初美国和西方国家信任中国是否是受骗上当?美国当初信任中国,中国获得了什么好处? 郗士日前接受美国之音采访,就这些问题陈述了他的坦率看法。郗士表达的是他个人看法,不代表美国之音。 为什么要提出如此有风险的问题 金哲问:你的文章的英文标题是——世人(这世界)还能信任中国吗?Can the world…